离退休工作处
 首页  部门简介  工作动态  党建园地  关工委  老科协  老年大学  老年文体组织 
 
您的位置: 首页>>金秋文苑>>正文
核梦初心起源地——衡阳矿冶工程学院
2024-09-20 08:30 离退休中心第二党支部 陈国清 

今年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60周年,回顾原子弹研制过程中党中央决策,科研人员夜以继日钻研,工程技术人员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实验人员认真处理每一个数据,解放军参战人员的全力保障,以及全体为原子弹研制工作的所有人员,都可以大书特书。在这个纪念的日子,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的点点滴滴,浮现在眼前。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是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提议创办的。

  衡阳矿冶工程学院----

     她是为“两弹一星”而生,

         她是铀矿冶学科、教育标志性原点,

     她是多少人核梦初心的起源地,

     当年,师生员工面对艰苦并不悲凉,

     面对艰辛并不无奈

面对困难毫不气馁。

   十年!所有的坚守都是为了祖国的强大!

    十年!所有的艰辛都是为了核工业铀矿业的发展!

    十年!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铀矿冶学科、教育建立与完善!

          

       师生员工经历着信仰教育,

       煅烧着精神文化底蕴的打造

       为祖国的核工业而奋斗!

          ……

 

 

 

        (一)应运而生,艰苦建校

 

   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是在我国核工业创建的时代大背景下开办的,是急需铀矿冶专门人才的情况下立即上马的一所 大学;也是我国的“596工程”(原子弹工程代号)中诞生的第一所铀矿冶工程学院。创办时的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 静静埋在保密档案中,又因中途被撤销,让学院在岁月中消失,似乎越来越变得模糊。但在我的记忆深处流淌着这所学院的血脉!因为学院当时在“596工程”这个庞大的系统中有着首要的地位。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包括科研、设计、制造、试验等许多环节,但首先是要有铀矿石原料。从铀矿地质勘探、矿石开采,到提纯为化学浓缩物(重铀酸铵或重铀酸钠,俗称“黄饼”),再经过制备二氧化铀、四氟 化铀、六氟化铀等化学反应过程,最终利用气体扩散法分离出高浓度的铀-235,整个工艺流程极其漫长。通常把前处理称呼为铀原料生产过程,后处理称呼为铀燃料生产过程。

   -235是目前已知唯一天然可裂变的核材料。但铀矿石 中有3种同位素:铀-238、铀-235、铀-234。而且我们需要的核裂变铀-235仅占0.72%。而制备一公斤的高浓铀需要大量铀矿石。制造一枚原子弹,需要的铀-235的量约为15公斤以上。也就是说,首先要有大量的高品位的铀矿石。

  1954年,地质部负责筹备铀矿地质勘探工作。同年10 月,地质专家领导的野外勘探队在广西梧州富钟县花山区黄羌坪采集到中国的第一块铀矿石

  1955年1月,地质部副部长刘杰带着第一块铀矿石到中南海见毛主席。毛主席和党中央立即做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

  1956年8月7日,中苏两国签订了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协定》。

  1956年11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51次会议通过

决定: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三机部)主管核工业建设。

  1956年至1957年,相继在我国的新疆、湖南、江西 广东等省、自治区发现铀矿床。

  1958年2月,三机部改为二机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同年的5月相继向中央上报了《三厂三矿》 (湖南711矿、712矿、江西的713矿,湖南272厂、包头202厂、甘肃404厂)与《五厂三矿》报告。【增加了甘肃504 厂、青海221厂(装备第一颗原子弹的工厂)】

  1958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郴县许家洞铀矿动工开采,作为严格保密的军工单位,代号为“711”。相继又在衡阳地区的衡东县大浦发现大面积铀矿,并成功开采,代号为“712”。在此之前,在衡阳市东阳渡,由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我国第一座大型水冶纯化工厂正在建设中,代号为“272”。

  相继又有核工业地勘301大队四队迁至衡阳;710厂开建;四一五放射性医院开建……庞大的核工业项目汇聚衡阳!

  在张爱萍将军的提议下,由王淦昌亲自筹建,核工业铀矿勘探、采矿、选矿、冶金、化工及核电子学专业人才的摇篮---衡阳矿冶工程学院腾空出世。

  1958年6月21日,毛主席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说: “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十年功夫完全可能。” 毛主席的指示,加快了铀矿冶工作的大步伐。其中就包括了二机部要尽快创办一所矿冶工程学院。经冶金部所属的中南矿冶学院的鼎力支援。1959年的3月创办了“矿冶工程系”, 从地质系、采矿系、冶金系、选矿系及化工系等选拔200多名学生组成了有一、二、三、四年级的矿冶工程系。

  1959年5月15日,经教育部批准,成立衡阳矿冶工程学院。1959年8月,原中南矿冶学院矿冶工程系,从长沙迁至衡阳矿冶工程学院。

  学院成立后的历程十分艰辛,遇到了想不到的困难。首先是苏联的援助被彻底取消。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暂缓提供原子能教学模型和有关图纸资料。 中国人民永远记住了这一日子 。因此,中国的原子弹工程的代号为“596工程”。

  1960年8月,在中国原子能系统工作的233名苏联专家全部撤离回国,并奉命带走了全部图纸与资料使正在建设的中国核工业蒙受了损失与困难。当时正在学院给四、五年级学生上课的苏联专家撤离了学院。

  其次,遇上了国家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也就是我们常说道的三年困难时期,国家的经济建设困难多多。核工业建设经费缩减,学院的基本建设费用大为减少。这就使得学院的建设规模缩小,原规划学院的学生人数是7500人,后缩减了2/3,学生人数控制在2500多人;原教学主楼的四个辅楼被取消;有的实验室暂缓开工建设;专业设置上,铀矿地质勘探专业划归江西抚州地质专科学校。

  学院党委带领全院师生员工,坚守使命,砥砺前进!在艰难困苦的办学中进行着充满希望的跋涉勇敢地“战斗” 在全院师生员工的大会上,号召大家团结一心,刚健自强,克服困难,把学院建设好。我记得一次全体学生参加的报告大会上,院领导说到周恩来总理在中央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周总理说:“中央研究过了,我们不理他那一套,他不给(注: 指苏联撕毁协定),我们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八年的时间搞出原子弹。”老师和同学们心怀壮志在认真教与学的同时,投入了学院的建设工作之中。在学院西北边的围墙边上搭建了一排小平房,用作放射性实验室,积极而忘我地在极其简陋的小平房内开展了铀、钍的科研工作。师生们相互勉励着:困难是暂时的……

  1960年,学院决定先建设教学大楼,大楼的地址选在卧虎山东北面一座山坡处,山的制高点相当于大楼的顶层,且山坡荆棘丛生,岩石坚硬,需凿岩炸破,土石方量相当大。 院党委发出号召,动员全院师生员工参加劳动。师生们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同时,分“三班倒”积极参加了大楼的基建开挖及土方搬运任务。当时,我们班是承担凿岩炸破的任务,在基建科工程师的指导下,用钢钎加钢锤凿岩打眼实施炸破任务。全院师生员工日夜奋战,以“人定胜天”的精神,铲平了山坡,为早日建成教学大楼争得了时间。1961年底,大楼基本建成,解决了教学急需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及办公地点的急需。

   1962年11月,学院修建田径运动场,场址在卧虎山脚下,土石方工程量大。我们学生利用每周六下午及周日的时间进行义务劳动,洒下了同学们的汗水。

  那个年代的每周六下午是例行的大扫除时间,全院师生都是精神饱满,参加大扫除,植树种花,美化校园。尽管当时大家的口粮不足,吃不饱肚子,又无营养食品,个别老师和同学还得了水肿病,可大家无怨无悔,没有人叫苦,反而勤奋工作与学习,勤勉务实。当年那些建设校园精致壮美的画面所营造出一种炙热氛围,真让人自信、自豪!因为每一个人汇入到衡阳矿冶工程学院这个大家庭中,都紧紧地拧在一起,不分领导、老师、 学生还是工人都随着祖国的号令执着而又坚定不移地团结在一起,即使是付出血的代价,也在所不辞!而且,师生员工是年复一年默默地做着无私奉献,袒露无私的胸怀。

 

 

(二)坚持信仰,铸就精神

 

  学院的党政干部大多数是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多年的同志,但他们身上那种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处处贯穿在学校的教育中,真实地体现了教育是信仰。

  从党委书记徐霁远、院长张克俭、党委副书记徐其昌到党委政治部、宣传部、院工会、总务处、保卫处的负责人以至下面的一些科级干部,都曾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同志。

  学院每周对师生都安排有“形势教育课”,对学生来说,这是安排在教学计划内的必修课。《政治形势》课程均是由学院的党政领导于部教授。在我记忆里,有一位身材瘦小的老同志,是党委办公室领导。我1963年毕业留校时,这位首长已调离学院。这位当年的军人曾多次主持学生《政治形势》课的宣讲大会。并以他自身的战斗经历,教育我们唤醒我们要牢固地树立对党对人民忠诚的信仰。他细述过参加在鄂豫皖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受伤的经历。全国抗战爆发后, 他在八路军某师团部当侦察兵。当年他说到的抗日游击战斗中那些出生入死的场面,至今留在记忆里。在演讲中,他们经常会千情百感涌上心,一时语塞。师生们深受教育。

  教育是信仰,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体现在为祖国强盛的一言一行之中。院领导带领全院师生员工为祖国的原子能事业而奋发工作与学习。 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建设的成就,得益于这些老同志的精心打造,得益于这支“英雄团队”对学院的管理,使我们年轻人有舞台,有空间去追逐奋斗的目标,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尽情燃烧着我们的激情。这恰恰是我们至今最为思念的。 斯人已逝,恩德长存! 五年在学院受到的教育,使我们深深地懂得:把祖国的事业当成最好的信仰。信仰事业,事业高于一切,强大了每个人的内心。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不懂得事业意义的人常视事业为不停地工作劳逸,则其心身亦必多苦痛。”带着信仰去学习与工作,能避免人生的无知。好好学习,积极工作就是把信仰张显,使之有形可见。这是至今我还在感悟的…… 学院目前的困难并没有挫败我们对理想的追求,越是困难越向前!反而锤炼了我们。 我们的院、系干部和老师们越是困难,越是亢奋。我接触过来自中央部、委政府大楼的领导和冶金部有色设计总院的工程师。特别是那一支来学院工作的“军官”队伍,他们没有任何论资排辈,彻底的能上能下,勤勉务实地忘我工作,老师教书育人,对学院的教学工作可谓是尽心尽力。他们以超前的战略眼光,独特的人格魅力,为我们学生树立了较高的标杆。为祖国的原子能事业建设与发展而奋发学习。工作化为了全院师生员工的集体意识。

实践证明,当一个群体、一个个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国的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多少难以想象的困难都能得到克服,理想、信仰仍是我们不断前进的灯塔,我感慨地说过一句话:“当我们胸怀理想时,人性的一切光明面汇集起来, 得以淋满尽致地发挥。”这就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学院精神。是学院精神在激励、驱使、指挥着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在艰难困苦、曲折坎坷的路上进行着充满希望的跋涉。

  学院精神是什么?可以说,是“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学院精神是什么?我说是一种共同信念,是一种集体风尚。回想当年的学院师生员工都是真情洋溢,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角色,参与投入,获得肯定,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

学院精神是什么?我说是学院在十年里所有人的心血熔铸,支撑学院发展的强大力量。因为每个人,包括在食堂做饭的阿姨,都把自己与祖国的关系考虑清楚了。似乎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注入了一种更有价值的东西,它就是精神价值, 精神层面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强大将使你和学院这一整体的 关系产生一种紧密连接,每一个人的付出当作成就自己。

  学院精神是什么?可以说是全院师生员工对杜会的一 种特殊奉献,他们在开拓轴矿冶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征途上原创了一种社会主义大学的文化。

  1959年学院创办时,从中南矿冶学院迁入的矿冶工程系 已有四个年级的学生。从1960年至1963年6月,学院已有四届毕业生,他们走上工作尚位,分别从事放射性地质勘探、 铀矿开采、选冶及化学分析的铀矿冶工程技术工作。他们参与了铀矿冶工程技术项目的攻关, 生产出了第一批合格产品做出了贡献。我院的毕业生深受科研院所及厂矿的欢迎!因为我们的毕业生特别能吃苦,在立业畅想的工 作岗位上,迎着艰难的考验,一步步接受立业的磨练,一项 项技术攻关成果彰显。在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立 业过程中,记录了我院毕业生的智慧和深深的轨迹!

  感恩学院精神一直催人奋进!

  为学院精神点赞!

 

  1. 用心感受,用爱传承

      2024年10月16日,是第一棵原子彈成功爆炸60周年的纪念日子。随时光的流淌,当年学院10年的办学历程并没有成为尘封的记忆,而是迎来了历史远处那青春燃烧的滚滚热浪,南华精神足以证明学校始终是挥之不去的传承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创造的精神与大学文化。

      是什么让一所矿冶工程学院,在那个年代脱颖而出?为什么会诞生在湖南衡阳市这座城市?

      是什么让这么一所白手起家的学院,在短短的一、二年内就调集了众多的人民解放军退伍军官,聚集了那么多优秀讲师、教授、工程師及留苏回国的矿冶工程技术人员?师生员工在那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奋发工作与学习。

      第一顆原子弹成功爆炸的现场指挥张爱萍将军在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创办初期来院视察!

      又是什么让学院的“精英团队”不停地追求德才兼备? 鈾矿冶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卓越?他们的血管里蕴藏着什么样的精神基因?

      是什么使学院的师生员工的身上始终有股劲儿使不完?这股劲儿究竟是件么?

      就在那个年代,我们这些年青学子面对团难,其内心并非没有想法,但都能挺过来,这是学院精神深入人心,是这种精神力量对事业的信仰表现为对每个人心灵内在的唤醒!

      以上这些问题,南华人都在知晓它,并且用心在感受。 这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让南华精神的历史血脉永远流淌!

      南华园已走过了66年,随岁月的时迁,学校越变越好, 不断地释放出最好的优美。学校又一甲子轮回正在光影里精彩进行。但我们要回望过去走过的路,用爱去守护校史,并让从前的校史鲜活起来,让“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南华精神力量所燃烧的火焰更加旺盛,正如诗人海子所写的《以梦为马》诗中所说,“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尽引用了《以梦为马》诗中的两句,这是诗人强调的,也是我要说的:追求远大宏伟的目标,要做远方的忠诚儿子,坚执高尚的信念,将火炬高高举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一代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作为南华人,要牢记学校创办时的出发点,坚定自信, 秉持根性。以那时明白,照见今日之我。守护校史,继承与弘扬南华精神。

      在今天的新时代里,要奋发学习,塑造人格,由德育体美整合成的内在精神成绩成就日后的事业。不负青春,使自己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的专业人才,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2019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说:“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这番话说到我们心坎上了,我们应当知重负重,勇于担当,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教育事业 的忠诚。

        

        

     

                                         二0二四年五月廿三日(于上海)

     

     

    作者简介:陈国清   汉族   中共党员

    1938年9月出生湖南省益阳市。

    1958年考入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

    1959年8月转入衡阳矿冶工程学院一系(102专业,即放射性矿床开采专业)。

    1963年8月毕业留校任助教。

    1971--1980年,国营711矿技朮员、工程师。

    1980--2000年,衡阳工学院副教授、中南工学院教授。

    2000--2003,南华大学校教学督导团负责人。

    2003年12月退休。

 

关闭窗口

南华大学离退休服务中心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常胜西路28号

电话:07348282325  邮编:4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