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也是南华大学建校65周年。想当年,我这个从未出过县城的乡里伢子,在金色的十月,肩负着乡党政领导的嘱咐和全乡四千多人的嘱托,从边远山区的农村,穿着朴素的衣着,肩挑着自家做的被子,踏上了去往衡阳的路途。一路辗转汽车、火车,次日到达了衡阳。根据入学通知的引导,我们在衡阳火车西站下了车,下车后我们真是乡里伢子进城,东西方向搞不清。当年出站后没有公交车到达衡阳医学专科学校。就连人力车也没有。我们自己挑着行李,边走边问,到达了汽车西站,然后再走衡邵路到了衡阳卫生学校,询问得知,还得再往前走半里多才到衡阳医学专科学校。
当年的衡阳医学专科学校复办刚第四年,我们报到的楼房是现在的护理学院楼。入学后,我们马上进入了紧张的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在校期间,我们除了认真刻苦学习外,还积极为学校建设出力,如绿化种树、修路、建电影院、挖防空洞等。根据当时的教育体制,实行开门办学。把中医课带到当地农村上课,学习针灸,中药,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时支援修建衡阳县集兵滩山寺门水库。在临床教学中与当地医院合作,边上课边见习,学习打针、换药、参与门诊小手术。实习阶段,我们实习小组到了广东韶关的仁化县人民医院(第一军医大的教学医院),当时第一军医大名声响亮,实习过程中面临的是军医大的学员,和三位来自中山医、广州医学院、湛江医学院的进修生的挑战以及当地方言,最终我们凭着扎实的医学知识在医院站稳了脚跟。最感动医院的是我们在实习期间,积极参与矿山救援、下乡支农、和医院职工到几十里外采集中药材。在医疗中,我们为患者换药、打针,同时每天到癌症病人家中为患者打针,为瘫痪病人翻身、理发;抬尸体到太平间,埋葬无人认领的尸体。我们衡医学生诚恳的学习态度,认真仔细的操作,深得当地医院的肯定和赞许。我们的理念是学好医学本领,“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为广大人民服务。
经过三年多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习,我于1977年12月完成了学习任务。毕业后我留校当上了大学教师。留校后经历了再深造,参加了青年教师培训和进修,1984年至1986年参与了湖南省卫生厅组织的鼠疫调查科研课题。1991年改行做行政管理,2013年退休,感谢党感谢国家的教育和培养;今年迎来了光荣在党50周年。
南华大学从原来的不知名,到今天声名鹊起,这是南华人几十年奋斗丰硕成就,是南华人的骄傲。祝愿南华大学越办越好,早日成为“双一流”高校。
陈善龙,中共党员,高级实验师;1974年进入衡阳医学院学习,1977年12月毕业留校任教,现为南华大学退休教师。图为一九七七年在仁化县人民医院实习。后排左起:邹树平、曾劲松、陈善龙、前排:易发田、文水云(年级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