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南华大学(当年建工系)退休的高级工程师,今年八十八岁了。
1958年我走出校门,被分配到当时的二机部设计院工作,因而加入了核工业的建设队。后不久,领导的领导要我协助修改并完善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的施工图设计。该工程初步设计是莫斯科设计院完成的,国内作施工图设计。当我得知二机部在我的家乡湖南要办一所大学时,由衷地高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南华大学(衡阳矿冶工程学院)。
然而谁也没有预料到十多年后,文化大革命中我所在的二机部设计院单位院址几经变迁,奉命搬到了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并改名为第四设计院。搬迁到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我也戏剧性成了当时这块土地上的“主人”,教学大楼成了四院的办公楼。文化大革命后,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恢复招生并改名为衡阳工学院,我原来的工作单位第四设计院奉命北迁石家庄,,而我也就成了衡阳工学院的一员,直至1997年退休后至今仍未离开南华。
1981年衡阳工学院恢复招生时,校园除教学大楼(现为南华大学第二教学楼)及三栋学生宿舍,几栋教职工作宅外,几乎一片荒芜,到处杂草丛生,当年仅有的一个足球场,也已栽了橘子树,种了花生。学校恢复后,得到飞速的发展。新建了数十栋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及教职工住宅,有了壮观的南华广场,寂静的樱桃园、桃花园公园,还有三个足球场。特别是新校区的建设,加速了校园的发展,学生由当年200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3-4万人,这一切我们老一辈人不仅看在眼里,同时为之兴奋。
我憧憬着未来的南华大学将是一所中国的名校,世界的名校。有人会说你瞎说。现在连湖南都没走出去,还谈什么世界哟,我敢说从我校40多年的发展及国家的需求来看是完全可能的,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说成为世界的一流大学,而是成为国内及世界的知名大学,从恢复招生来看,四十年的发展已证实这一点。
其一,四十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教学实验设已初具备规模,达到了在校学生四万人,而且新校区还在快速建设,这是硬件。
其二:学校有了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核心管理团体、教师队伍、教学科研得到了快速发展,这是学校发展基本的,也是重要的。
其三:我校有核资源、核技术、核安全三个带"核"的学院,校领导团队也强化其核特色。这是我们成为知名大学的桥梁,而其他大学不具备的。
据报道,到2030年我国的核电站将达110座,而目前仅仅十余座(30台),可见核电发展进入快車道,需要大量的核技术、管理人才,也就是"核特色"的人才。还有核技术在工农业生医及疗卫生都有广阔的应用,都需要核技术人才。一带一路也有核电站建设在即,也需要核技术的人才,不但要走向全国,更是要走向世界,这一点是我们学校独有的,或者是绝大多数大学所不具备的。
当然我校还有省内小有名气的医学专业及其他各专业也都有可能冲向世界的前沿。
南华的全体师生,努力吧,奋斗吧,迎接灿烂的的明天。
在这六十五岁生日之际,祝福你,南华。
熊飞,1958年9月进入二机部设计院工作,1983年调入衡阳工学院,1996年11月退休。现为南华大学离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