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初春的新冠疫情,是大自然给我国的一次大考。当疫情日趋缓和之际,痛定思痛,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反思,如体制的僵化和科层领导的官僚主义作风、部分政府管理者的理念滞后等。作为一个业已退休但仍然心念高等教育的教师,值得反思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在南华大学应加强灾疫文化教育,这是我校教育文化或校园文化的“缺项”或短板。
灾疫文化是人类应对灾疫所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实质上是一种人类生存的自救文化。它以灾疫为研究对象,围绕灾疫防治而展开,并以当代生境重建、生态家园重建、生态文明建设为追求目标,以开辟可持续生存式发展道路,推进低碳社会建设为基本方式。灾疫文化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对伴随人类文明而产生并发展的灾疫文化予以理性总结,以为当代灾疫防治提供历史经验、方法和智慧。(引自唐代兴《为何研究灾疫文化?——探求当代灾疫的治本之道》)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公元前770年至1949年)的2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疫灾频度达32.83%,平均不到3年就有1年发生疫灾。其中,先秦两汉时期(公元前771年至220年)的疫灾频度为5.74%;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的疫灾频度为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的疫灾频度为12.40%,是中国历史上疫灾相对稀少的时期;北宋时期(960—1127年)的疫灾频度为35.12%,南宋时期(1127—1279年)的疫灾频度为53.29%,元代(1279—1368年)的疫灾频度为57.78%,明代(1368—1644年)的疫灾频度为78.34%,清代(1644—1911年)的疫灾频度为98.51%,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疫灾频度为100.00%。自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且居高不下,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疫灾高峰期。近3000年来,中国的疫灾频度总体上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参见http://chis.cssn.cn/zgs/zgs_lsdlx/202002/t20200217_5089237.shtml(中国社会科学网)龚胜生《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由此看来,疫灾的发生是客观存在的,是出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因此,如何应对灾疫,加强自救,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应具备这一方面的知识和一定的经验。
如何加强我校灾疫文化教育?我以为:(1)将灾疫文化教育融于校园文化教育之中,作为其必要的一个环节;(2)将灾害伦理纳入现在的伦理学/道德科学的教学内容之中(现在的伦理学/道德科学这方面的内容阙如);(3)开展灾疫文化/灾疫伦理讲座;(4)加强灾疫文化研究,建构或在相关专业开设灾疫文化/灾疫伦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