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刚退休的我有幸走进南华大学老年大学书法班,恰好迎来了新的书法老师——徐树喜老师。开学第一节课,徐老师谦和地介绍了自己从甘肃嘉峪关来到衡阳任教的历程,让我感知到了他与衡阳、与南华大学的深厚缘分。

初见徐老师,便留下了深刻印象。中等身材,国字脸庞透着方正,微胖体态更显亲和,沉稳的发型中藏着学者风范。无需多言,便能感受到他沉稳儒雅的学者气度与从容不迫的风度。言谈间,其深厚的学养、丰富的阅历与高尚的修养更是自然流露,如春雨般浸润人心。
怀着崇敬之心查阅资料,方知这位谦逊的老师竟是一位"文化多面手":他不仅是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更是甘肃省书法家协会、音乐家协会双料会员,同时担任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多项职务。在嘉峪关市,他曾历任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市政协文化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等职,退休前已是一级调研员。这份厚重的履历背后,是他对文化事业的深耕与热爱——他作词的《心愿》《歌声飞扬》《新征程再出发》等歌曲在陇原大地广为传唱,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及省级展览中斩获殊荣,墨香与乐韵在他的生命里交响共鸣。

褪去‘文化多面手’的光环,作为书法教师,徐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温度与深度。他摒弃填鸭式教学,每节课前都精心准备人文典故:他在上课时讲到韩愈到衡阳石鼓书院游览时写下的诗作《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并就前几句“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进行了讲解,让我们耳目一新。他总能用带着西北口音的温和语调,将书法艺术与历史文化娓娓道来,让我们在墨香中触摸文明脉络。他的课堂语言如乐音般抑扬顿挫,微笑始终挂在眼角眉梢,让学员们在轻松愉悦中沉醉其间,真正体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真谛。
这份教学魅力源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治学精神。为备好每节课,他常为一个字的源流、一句诗的典故查阅数十种文献,务必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课堂上,他坚持"手把手"教学:亲自走到每位学员桌前检视练字成果,对佳作不吝掌声,对不足则俯身示范,连握笔姿势、运腕力度都细致纠正。课后作业的批改更是一丝不苟,评语中既有专业点拨,更有暖心鼓励。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徐老师教学态度的生动写照。两个多月的相处,我们不仅习得书法技艺,更感受到一位文化长者的风骨——他以诗书涵养气度,以笔墨传承文脉,以赤诚浇灌桃李。正如他常说的:“书法是心的修行,文化是根的传承。”在这位集学者、艺术家与教育者于一身的老师身上,我们真切看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风范,更见证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师者情怀。